范德银
“科技”一词,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显得很遥远,觉得那是深不可测的东西,总以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其实,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敢于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技的创造者。小学开设的科学教学课程,就是对学生科技认识、科技创作的最好阵地。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对新知识的探求有很大潜力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引导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自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极大地提高。那么,如何用好、用活这一阵地呢?
(资料图)
一、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课上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多做实验,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学好科学知识。校外,可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的动物与种植的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求能力。另外在灵活使用教材内容上还应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这样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了他们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科学知识以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有动手探究欲望的内容,才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因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活动目的,把科技活动与祖国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使兴趣上升为志趣,让学生持久地、自觉地参与科技活动。
三、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能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当儿童完全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发现了事物的秘密后,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喜悦和自豪感会进一步提高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独立自由观察活动中,自行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在自行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学习,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把更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现在的科学教学内容,很多都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科学探究来得出结论,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就能找出很多值得他们去思考、探索的问题,并想办法努力去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系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动脑,培养观察、思考、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和科技做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科技知识探究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大大提高,为培养科技人才做铺垫。
五、开发课堂以外的科学探究领域,使之理论联系实际。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观察、种植、养殖、制作类的课程是无法在课堂上讲解明白的,这就必须借助科技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比如,考察自然水域、了解空气污染情况、采集岩石标本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指导方法、讲解要求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插图,所以学生必须走出课堂去实地感受、亲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好奇、好动的共性和发挥特长的潜能,因此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开展多种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才能让他们有显示自己的机会、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创造发明的机会!愿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新世纪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